大道之传,由尧舜递至我周,制礼作乐,于是大备。
尽管从总体上讲的现代新儒家已经处在民国这一中国的现代国家环境中,但新儒家的宏观思路,与刘锡鸿何其相似乃尔。这样讲孝道,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因为它将忠孝伦理所涉及的各方纳入到一个各尽其责的框架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安能不孝?怎么会有人在这个意义上反对孝呢?但是大陆新儒家仅在这种血缘性伦理的基础上谈论孝道,避而不谈社会对发挥孝道精神具有的责任,更避而不谈政府对发扬孝道精神所应当克尽的职守,这又怎能不引发人们的批评呢?即便从个体的血缘性责任看,如果将孝道仅仅解释成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这不仅严重疏离了原始儒家建构的对等伦理原则,而且与现代社会确立的平等个人责任原则也明显疏离。
一种背向社会的态度,才会引发这样的断言。现代国家的结构是如此复杂、功能是如此繁多,治国者必须要有谦恭精神而非自负心理。这是一种以中国的普世政治方案,挑战或超越西方的民主政治方案的尝试。不过这一重建是以回到古典、再建经学为进路。集合地看,忠孝的直接贯通,曾经是儒家坚守的基本社会政治理念。
具体分析起来,日本人的好学敏求,富于进取的官僚精神,协商一致的行动方式,努力开拓的政府行为,精打细算的成本意识,同心同德的群体力学,谋求综合利益的集体取向,家族力量的组织功能,成员的组织忠诚感,广施于民的福利政策[注12],几乎都与中国传统儒学精神相通。这是两个紧密关联着的导向:非儒家思想,就是将道家的内圣外王直接换算成儒家的解释,然后把它作为是否是儒家的判准,结果便把儒家解释成了非儒家。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
他从人性论、从人能群等人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论证礼乐对于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形成了集大成性质的礼学体系。今天,我们一般把注重统治者的个人品行及依靠道德教化实施统治的为政方策称为德治孔子顺着春秋时代以祭祀表现人文的倾向,更向前迈了一大步。[5]恭俭庄敬的《礼》教不用说也具有宗教性。
武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称武帝、武王者,言其崇尚武力,长于攻伐,创下赫赫战功也。
[13]由此可以看出,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儒家祭祀礼仪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礼仪,是以神道设教方式体现出来的典型的儒教形态。文王以德行、文略而使天下归心。洁静精微,《易》教也。这样,在儒学发展史上,无论什么宗派流派,诸子百家,异端邪说,八面来风,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儒者的努力,兼综和合,最终形成相反相对、相辅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多元又统一的文化体系。
对此,朱熹解释说宪,法也。[2]是说吉甫能文能武,为周王朝的中兴内安外攘,厥功甚伟,天下万邦,以其为法。桓、管以尊王行仁,以攘夷行霸,对此孔子是肯定的: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文王、武王治国平天下之道被后儒引申为能文能武,既文且武,一文一武之道,如《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汉初用黄老之学,使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赞誉天子之德,既有武功,又有文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
而此即为一纯粹的表现吾人心灵之超越性,无限性之宗教活动。孔门后学在处理与道、法的关系中,也以这种文化观为依据在争辩中求同,在求同中发展。任氏弟子李申在其师基本观点的基础写出皇皇巨著《中国儒教史》上下卷及其《中国儒教论》,以儒教为定论,更是进行了详尽的历史梳理。摘要: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8.119-120. [2]朱熹.诗集传[M].中华书局,1958.115. [3]皮锡瑞.经学历史[M].中华书局,2012.6. [4]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 [5]宋立林.孔子易教思想发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6]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A].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下卷[C].海南出版社,1996.42. [7]辜鸿铭.呐喊[A].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卷[C].海南出版社,1996.535. [8]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1. [9]杨天宇.礼记译注: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26. [10]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理论[A].三松堂学术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6. [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113. [12]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9、328. [1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三联书店,2001.44、73. 《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正如章学诚所认为的那样,六经原本只是有关政教的历史和事迹,是先王的政典制度,是是治国能够天下的大纲大法。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武之道 儒家 。[11]而唐君毅、徐复观、余英时等则倾向于对儒家宗教维度的肯定与发挥。
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是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贵族子弟必须从小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礼、乐文武兼备,射、御属武,书、数属文。《左传·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孔子有文无武,试图恃强凌弱以平武力夹持鲁君,但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的齐国军臣针锋相对,以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使齐国君臣的阴谋没有得逞。
受命九年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多。在儒家为主流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强调先文德而后武力,文武并用,文和于内,武加于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基本精神。
这样看来,祭祀是教化之本,而心又是祭祀之本,即以人文性的心理情感为祭祀礼仪之本,而祭祀礼仪就是形式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因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及此,子贡言道,亦称文武也。那么如何安人、安百姓呢?孔子认为应在富之的基础上教之使安,《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学生的教材,是形诸文字的。
所以,《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春秋时代,宗周礼乐文化与晋、齐文化结合而有法家,与荆楚文化结合而有道家,与东夷文化结合而有儒家。
《大戴礼记·少闲》说:(文王)作物配天,制无用,行三明,亲亲尚贤,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亦正唯其极邻近宗教,乃排斥了宗教。
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这里的教就是社会性的。以奸者七十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祭祀不仅仅是神祖崇拜仪式,而且是一种仪式化的政治学习和文化传播适应过程。
因为能开放,能包容,就能够融会贯通。盖文王、周公尚文德,故周之治以文为主。
因此,我们可以康德喜用的字眼,说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的(Immanent与Transcendent是相反字)。使民敬鬼神、承大祭就是神道设教的重要形式。
这都是孔子的文武之道及其教育实践。但更可以说这是从原始宗教的迷妄自私中,脱化净尽以后的最高级的宗教性祭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